被开除后工资未支付,可通过以下法律途径**,建议优先选择仲裁或诉讼程序以确保权益保障:
一、协商与调解(优先尝试)
-
协商解决
与用人单位沟通,明确工资支付时间并签订书面协议,保留邮件、短信等沟通记录作为证据。
-
申请调解
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协议虽非强制,但可简化后续程序。
二、劳动仲裁(核心途径)
-
申请仲裁时效
劳动关系终止后1年内可申请仲裁,仲裁时效期间为1年(从离职之日起计算)。
-
仲裁请求
要求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按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计算)及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若适用)。
-
仲裁程序
提交仲裁申请书及证据(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仲裁庭裁决后不服可在15日内起诉。
三、法律诉讼(仲裁不服时)
-
起诉条件
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如仅涉及工资支付)或自收到裁决书15日内提起诉讼。
-
法院判决
法院判决后,用人单位拒不执行可申请强制执行。
四、行政投诉与支付令
-
劳动监察投诉
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要求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可要求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100%支付赔偿金。
-
支付令申请
向法院提交支付令申请,要求用人单位在15日内清偿债务,逾期可强制执行。
五、注意事项
-
证据准备 :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辞退证明等是关键证据。
-
时效管理 :仲裁时效为1年,诉讼时效为15天(起诉期),逾期可能败诉。
-
法律援助 :经济困难可申请法律援助,部分地区提供免费仲裁服务。
通过上述程序,可依法追索工资及赔偿,建议优先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