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违规补课行为可通过行政处罚、经济追责、资格限制等方式处理,主要手段包括警告/记过处分、绩效扣减、取消评优晋升资格,情节严重者可吊销教师资格证或移交司法机关。以下为具体处理办法及实施机制:
处理措施分类执行
第一,根据违规程度采取阶梯处罚:轻微违规者进行诫勉谈话并通报批评;多次违规或涉及有偿补课的教师,降低岗位等级或调离教学岗位;组织营利性补课、胁迫学生参与的教师,依法撤销教师资格并列入行业黑名单。第二,对涉事教师所在学校负责人实行连带问责,学校评优资格一票否决,倒逼管理责任落实。
处理流程公开透明
教育部门接到举报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取证,通过现场暗访、学生访谈、资金流水核查等手段确认事实。处理决定需在官网公示7天,涉事教师可申请复核听证。2023年某省教育厅通报案例中,11名教师因违规补课被扣发全年绩效奖金,3所学校校长受行政警告。
多渠道举报机制
家长及公众可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教育局官网“师德监督”专栏、微信公众号“一键举报”功能提交线索,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部分地区对查实的举报发放500-2000元奖励,激发社会监督积极性。
多层级监督体系
教育部门联合市场监管、网信办开展暑期专项整治,利用大数据筛查校外培训广告、网络补课群组,近两年累计查处隐形变异补课行为376起。学校需每学期组织教师签署《拒绝违规补课承诺书》,公示师德师风监督电话。
长效教育引导并行
除处罚措施外,各地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考核,开展“廉洁从教”主题培训。部分学校设立课后公益辅导机制,允许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免费为学生答疑,从源头减少违规补课需求。
教师违规补课破坏教育公平,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公众发现相关线索应及时举报,教育部门将持续完善“发现-查处-公示”闭环管理体系,通过严监管与重引导结合,维护健康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