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处理办法以“零容忍”原则为核心,明确师德违规必追责、经济退赔全追缴、监管责任双链条三大关键机制,通过分级处罚与多方监督保障落实。
政策依据与违规界定
有偿补课行为违反《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涵盖在职教师以任何形式组织或参与学科类校外培训、利用职务便利诱导学生补课等情形。违规行为一经查实,无论是否获利均启动追责程序。
处理流程与处罚措施
- 举报受理:教育部门开通电话、网络、信件等多渠道举报,要求10个工作日内启动调查;
- 调查取证:通过学生访谈、转账记录核查、教学日志比对等方式固定证据链;
- 分级处分: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按获利金额及影响程度给予警告至开除处分,取消评优、职称晋升资格3-5年;
- 经济退赔:违法所得全额退还学生家长,并按地区标准处以1-3倍罚款。
穿透式监管机制
教育部门联合市场监管、网信办建立“黑白名单”数据库,严查隐形变异补课。学校负责人履行主体责任,疏于管理将连带追责。各地推行教师承诺备案制与随机家访,利用AI技术筛查社交平台补课广告线索。
社会协同与警示作用
公众可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实时举报,典型案例每季度公开通报。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查处违规教师人数同比下降42%,表明“不敢补、不能补”的治理生态逐步形成。
教师需严守职业底线,家长应理性看待学业需求。全社会共同监督,才能维护教育公平底线,阻断违规补课的利益驱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