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单位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是预防事故的核心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评估风险等级(重大/较大/一般/低风险),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并落实全员责任。 关键亮点包括:动态监控风险变化、分级匹配管控资源、公示风险信息强化透明度,以及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风险分级管控需从源头辨识危险因素,例如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并采用定性定量方法评估风险等级。重大风险需由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采取24小时监控、专项预案等严格措施;较大风险需分管负责人介入,限制人员进入并定期巡查。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层级需相应提升,确保责任链条无缝衔接。
建立风险清单和档案是基础,需包含风险点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及管控措施。定期评审机制不可或缺,尤其在工艺变更、事故发生后等关键节点,需重新评估风险并调整管控策略。通过公告栏、岗位告知卡等形式公示风险信息,提升从业人员风险意识。
提示: 风险分级管控并非一次性工作,需与隐患排查治理结合形成双重预防机制。企业应结合行业特点选择适用标准,并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动态更新,确保管控措施始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