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劳动法劳务派遣新规全面升级,核心聚焦“同工同酬全面落地”“社保缴纳主体改革”“派遣岗位三性限制”三大亮点,旨在终结劳务派遣工权益“灰色地带”,构建更公平的用工环境。
-
同工同酬刚性执行
新规明确派遣工与正式工必须实现“四同”:相同岗位薪酬结构、同等社保基数、同等福利津贴、均等职业发展机会。用工单位若违规,将面临补发工资差额、行政处罚等后果。例如广州某银行因保洁员薪资仅为正式工60%被仲裁裁决补差。 -
社保缴纳主体改革
打破传统“派遣公司代缴”模式,试点用工单位直接为派遣工缴纳社保,缴费基数按实际工资执行。上海、深圳等地试点显示,社保基数平均提升37%,杜绝“按最低标准代缴”乱象。 -
岗位性质与比例双限制
派遣仅适用于临时性(≤6个月)、辅助性(非主营业务)、替代性(顶岗空缺)岗位,且企业派遣工占比不得超过10%。超比例用工将按每人5000~1万元罚款,严重者吊销派遣许可证。 -
电子工龄与合同透明化
跨单位派遣工龄可累计计算,天津已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工龄档案。劳动合同需包含20项必备条款,如工作地点变更、竞业限制补偿标准等,并通过国家平台签署备案。 -
**路径高效化
仲裁受理期限从5日缩短至1日,加班费、社保争议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企业需自证合规。劳动者可同时起诉用工单位和派遣单位,二者承担连带责任。
企业需尽快调整用工结构,避免因历史惯性触发合规风险;劳动者应留存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据,通过12333热线或工会**。新规标志着灵活用工从“野蛮生长”迈向“权益保障”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