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费基数的法律规定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应以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为计算基准,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关键亮点包括:①基数通常为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100%;②特殊情形(如提成制)需按前12个月平均工资计算;③工作日、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加班分别按1.5倍、2倍、3倍支付。
-
基数确定原则
法律明确规定加班费基数应为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内的标准工资,即劳动合同约定的基本工资。若工资结构包含绩效、补贴等,需根据地方细则判定是否计入基数(如上海规定补贴不计入,广东则允许约定)。 -
最低工资保障
即使合同约定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加班费计算时仍需以当地最低工资为底线。例如,某员工月薪2000元低于当地最低工资2200元,加班费需按2200元折算时薪计算。 -
特殊工资结构处理
提成制、计件工资等浮动收入人群,基数按前12个月实际收入的平均值计算。若不足12个月,则按实际工作月份平均。例如,销售员前6个月平均月收入5000元,加班费时薪=5000÷21.75÷8×倍数。 -
不同加班类型倍数
- 工作日延时加班:不低于1.5倍时薪
- 休息日加班:优先安排补休,否则支付2倍工资
- 法定节假日加班:必须支付3倍工资且不得以补休替代
总结:劳动者应核对劳动合同及工资条,确认加班费基数是否符合法定标准。若遇争议,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