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前政策规定和权威信息来源,关于延迟退休60岁后能否领取退休金的问题,综合解答如下:
一、基本政策框架
- 法定退休年龄调整
我国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男性法定退休年龄逐步延迟至63岁(如1976年12月出生的男性将延迟至2028年12月退休)。但政策采用“自愿、弹性”原则,个人可在满足最低缴费年限后选择是否延迟退休。
- 养老金计发月数调整
延迟退休后,计发月数从原60岁对应的139个月调整为61.5岁(约139-6.5=132.5个月)和63岁(约139-6=133个月)。计发月数减少意味着每月领取的养老金金额会增加,例如个人账户10万元的情况下,60岁退休时每月约719元,延迟6个月退休后每月约738元。
二、关键影响因素
- 缴费年限与待遇关系
养老金计算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延迟退休期间继续缴费,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会增加,从而提高每月领取金额。
- 弹性领取机制
政策提出建立弹性领取机制,允许个人在法定退休年龄后自主选择领取时间。例如,60岁退休但选择65岁开始领取,领取年限缩短但每月金额可能增加,具体数额可通过精算计算确定。
三、特殊情况说明
-
缴费年限不足15年 :若未缴满15年最低缴费年限,无法领取养老金。但可通过补缴(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允许一次性补缴)或延长缴费至满15年来解决。
-
特殊群体保障 :对于接近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足的人员,政策可能通过过渡性安排保障其基本养老权益。
四、总结
延迟退休60岁(在政策调整前)或63岁(在政策调整后)的人群,只要满足最低缴费年限且选择退休,均有权领取养老金。延迟退休本身不会降低养老金待遇,反而可能因个人账户积累增加而提高月领金额。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退休时间,并关注政策细则对缴费年限和待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