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33种常见逻辑谬误及其实例,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而成:
一、非形式谬误(内容错误)
- 稻草人谬误
歪曲对方观点以简化攻击,例如:
-
正方:提高教育经费投入
-
反方:削减军费就是不爱国
- 滑坡谬误
断言小行动会引发极端后果,如:
- 同性婚姻合法化→动物婚姻合法化
- 诉诸人身(Ad Hominem)
攻击个人而非论点,例如:
-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素质低下
- 假两难推理(False Dilemma)
将问题简化为非此即彼,如:
- 支持战争→不爱国
- 诉诸情感(Appeal to Emotion)
用情绪替代逻辑,例如:
- 慈善广告用饥饿儿童照片呼吁捐款
二、形式谬误(结构错误)
- 偷换概念
通过重新定义关键词偷换原意,如:
- 逻辑错误→智力缺陷
- 不当类比
用不相关事物进行类比,例如:
- 电脑病毒=人类病毒
- 循环论证
论证中前提与结论互为依据,如:
- A正确→因为A正确所以A正确
三、其他常见谬误
- 后此谬误(Post Hoc Fallacy)
因果倒置,例如:
- 网络安全问题→因使用电脑
- 过度概括
以偏概全,如:
- 少数人犯罪→所有人犯罪
- 虚假二分法
忽略中间选项,如:
- 只有成功或失败,没有其他可能
- 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
依赖权威而非证据,例如:
- 明星推荐的产品一定有效
- 情感诉求(Appeal to Tradition)
用传统观念裹挟判断,如:
- 习俗就是对的,无需改变
- 因果谬误
错误关联事件,例如:
- 穿红色衣服会带来好运
- 以偏概全(Hasty Generalization)
基于小样本做广泛结论,如:
- 本小区治安好→全国治安都好
- 虚假因果
无根据地建立因果关系,例如:
- 手机辐射导致癌症
- 循环因果
互相推导的因果关系,如:
- A导致B,B导致A
- 不当比较
混淆本质与现象,例如:
- 电脑性能与汽车性能直接对比
- 模糊概念
使用含糊词汇,如:
- “公平竞争”未明确界定
- 过度简化
忽略复杂性,如:
- 社会问题可用单一解决方案解决
- 情感绑架
利用情感压力迫使接受观点,例如:
- “你如果不支持这个项目,就是不关心孩子”
- 虚假二选一
强行限制选择范围,如:
- 只能支持左翼或右翼,没有中间立场
- 以旧充新
用过时论据支持新观点,例如:
- 传统商业模式永远优于互联网模式
- 断章取义
引用部分信息制造偏见,如:
- 报道只截取争议部分忽略事实全貌
- 自我安慰
用虚假理由为错误行为开脱,例如:
- “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