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级经济师考试需掌握系统备考策略、高效学习方法及重点内容。其考试包括《经济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实务》两科目,总分140分,84分合格。
一、考试基本信息
-
考试科目:《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实务》。《经济基础知识》涵盖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金融、统计、会计、法律六大模块;《专业知识和实务》含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10个专业,考生可根据自身职业需求选择其一。
-
考试题型:两科均为选择题,《经济基础知识》有单选70题、多选35题;《专业知识和实务》有单选60题、多选20题及案例分析题20题(仅实务科目),总分140分,84分合格。
-
考试特点:《经济基础知识》范围广、内容多;《专业知识和实务》则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运用,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场景作答。
二、备考策略
-
制定学习计划:依据自身基础与时间安排,制定3-6个月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各阶段学习任务,确保全面覆盖考试内容。
-
选择学习资料:官方教材是核心,搭配历年真题、模拟题及辅导资料,如网课、讲义等,帮助理解重难点。
-
掌握学习方法:注重理解记忆,通过思维导图、归纳总结等方式梳理知识点;多做练习题,熟悉题型与命题规律;定期回顾错题,查漏补缺。
-
关注时事热点:特别是《专业知识和实务》,关注行业动态、政策变化等,提升案例分析能力。
三、重点内容提示
-
《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中的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市场结构理论;财政部分的财政收入、税收制度及财政政策;货币与金融中的货币供求与平衡、中央银行职能等;统计的描述统计与抽样调查方法;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法律中的物权法、合同法等基础法律知识。
-
《专业知识和实务》:以人力资源专业为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如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是重点;其他专业则需根据各自特点,掌握核心理论与实务技能。
中级经济师考试虽具一定难度,但通过科学备考、精准把握重点,完全有可能顺利通过。考生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备考计划,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