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劳动合同和法律规定计算
员工因2个月未上班的工资计算需根据具体原因区分情形,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员工自身原因未上班
-
月薪制员工
若员工因个人原因(如旷工、离职等)未提供劳动,单位可按以下方式计算工资: $$\text{应发工资} = \frac{\text{月工资}}{21.75 \times \text{出勤天数比例}}$$
其中,出勤天数比例 = 实际出勤天数 / 月计薪天数(21.75天)。 注意:不得以最低工资标准替代应发工资,即使员工未提供劳动。
-
计件工资制员工
未出勤期间不计件工资,仅发放基础工资(如岗位工资、固定津贴等)。
二、特殊情形工资支付
-
医疗期内员工
若员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单位需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支付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例如,当地最低工资为2000元,则病假工资最低为1600元。
-
工伤停工留薪期
员工因工受伤进入停工留薪期,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单位需按月全额支付。即使停工超过2个月,也需按受伤前工资标准发放完整工资。
三、其他注意事项
-
工资支付周期 :通常以自然月为计算周期,遇节假日不顺延。
-
证据留存 :建议单位保留考勤记录、劳动合同等材料,以备劳动争议时使用。
-
协商与** :若对工资计算有争议,可先与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仲裁。
四、法律依据
-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
-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七条明确月薪制工资计算方式,第三十条规定医疗期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以上计算方式需结合具体劳动合同条款及当地劳动法规执行,建议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工资计算方式,以减少纠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