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四大要素构成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框架,既注重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强调思维深度、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根基。学生通过积累词汇、掌握语法规则,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灵活表达思想,形成规范、准确、生动的语言能力。这一过程不仅是工具性的技能训练,更是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的体现。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进阶。语文学习中的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能培养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例如,通过文本解读训练辩证思考,通过写作锻炼思维的条理性,最终实现从“学知识”到“用方法”的跨越。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指向情感与艺术的融合。从古典诗词的意境品味到现代文学的创新表达,学生逐步建立审美标准,并尝试通过写作、朗诵等形式创造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这一要素让语文学习超越功利性,成为滋养心灵的过程。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语文的社会价值所在。通过学习经典作品和多元文化,学生既能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以开放心态看待世界文明,最终形成文化认同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例如,文言文学习不仅是语言训练,更是与先贤对话的桥梁。
提示:四大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的整体。教学中需设计综合性活动(如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同步提升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避免割裂式训练。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分层任务激发每个学习者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