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整体,共同构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石。四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实践与体验形成动态循环,最终实现语文学习的综合目标。
-
语言与思维的共生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得以深化。例如,写作时逻辑清晰的文本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支撑,而思维能力的提升又依赖准确、丰富的语言积累。二者如同“工具”与“引擎”,缺一不可。 -
审美与文化的互动性
审美能力培养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古典诗词的鉴赏既需要感知韵律之美(审美),也需了解历史背景(文化);反之,文化传承通过审美活动(如戏剧、书法)变得更生动。这种互动推动人文精神的扎根。 -
语言运用与文化传承的纽带作用
掌握语言规则(如文言文语法)是理解传统文化的前提,而文化情境(如成语典故)又赋予语言更深层的内涵。例如,学习《论语》既锻炼文言能力,也传递儒家思想,体现“文道统一”。 -
思维与审美的创造性结合
高阶思维(如联想、创新)能激发审美创造。比如诗歌创作中,比喻手法(思维)与意境营造(审美)相辅相成,学生既锻炼想象力,也提升艺术表现力。
四大素养的融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学中应避免割裂训练,需设计跨素养活动(如辩论、非遗调研),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四者的协同价值,最终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