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个税但未实际发放工资属于违法行为。根据我国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需以实际发放的工资为计税依据,企业若仅申报税款却未支付工资,既违反《个人所得税法》的“收付实现制”原则,也侵害劳动者权益,可能面临税务处罚和劳动纠纷风险。以下是关键要点解析:
-
法律明确禁止虚假申报
工资薪金所得必须在实际支付时代扣个税,未发工资即申报属于虚假纳税行为。税务机关明确要求,企业需在工资发放后按实发金额申报,提前或虚构申报将触发稽查风险,最高可处应扣未扣税款3倍罚款。 -
劳动者权益双重受损
员工未收到工资却被申报个税,可能导致年度汇算时税率跳档、额外补税。企业拖欠工资违反《劳动法》,劳动者可投诉至劳动监察部门或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并更正申报。 -
企业常见违规动机与风险
部分企业通过虚假申报人为降低企业所得税成本,或掩盖资金链问题。此类操作不仅面临补税、滞纳金和罚款,还会影响企业信用评级,甚至被认定为偷税,承担刑事责任。 -
合规操作指引
企业应确保工资发放与个税申报“三流合一”(工资表、银行流水、申报数据一致)。若因特殊原因延迟发薪,需向税务部门书面说明,待实际支付时再申报,避免法律风险。
遇到此类情况,劳动者应保留工资条、劳动合同等证据,及时**;企业需严格遵守“实际支付再申报”原则,切勿为短期利益触碰法律红线。税务合规既是义务,也是长期经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