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赔偿中的“N”指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对应的经济补偿,计算规则为: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满6个月不满1年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工资标准为劳动合同解除前12个月的平均应得工资(含奖金、津贴等),若高于当地社平工资3倍则按3倍封顶且补偿年限不超过12年。
-
工作年限分段计算:
工作3年8个月则“N”为4个月工资;工作5个月则“N”为半个月工资。核心依据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年限计算以实际服务时间为准,不区分合同续签次数。 -
工资基数范围:
“N”的月工资按离职前12个月平均应得工资计算,包含计时工资、奖金、补贴等货币性收入。例如,某员工前12个月平均工资1.2万元(含年终奖分摊),则“N”直接以此为准。但若该平均工资超过当地社平工资3倍(如上海2024年为2.8万元×3=8.4万元),则基数按8.4万元封顶。 -
特殊情形处理:
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实际工作月数计算平均工资;若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计算。例如,应届生工作6个月被辞退,月薪6000元但最低工资为2480元,则“N”按2480元×0.5计算。 -
法律与实操差异:
“N+1”是约定俗成的说法,法律术语中“N”对应“经济补偿金”,“+1”对应“代通知金”。部分企业可能混淆“N”的计算方式(如忽略奖金或误用实发工资),劳动者需核对应得工资构成。
遇到跨地区、高薪或工龄长的情况,建议结合具体案例咨询法律人士,确保补偿金额符合法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