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被鉴定为十级伤残后,若用人单位未协商一致强行调岗,员工可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5条和第40条,调岗需遵循平等自愿原则,并符合以下条件: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或因健康原因无法从事原岗位。如果单位未满足这些条件,员工可拒绝调岗,并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员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至十级伤残,用人单位需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并保障其劳动权益不受侵害。
一、明确调岗的合法性
- 用人单位调岗的合法条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调整岗位时,需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如果劳动者因工伤导致劳动能力部分丧失,用人单位不得强制调岗,除非岗位调整符合劳动者健康恢复的需求,并保障其合法权益。
- 员工拒绝调岗的权利:如果调岗不符合法律规定或未与员工协商一致,员工有权拒绝,并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二、依法维护权益的具体措施
- 与用人单位协商:首先尝试与单位沟通,说明自身情况,争取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协商无果,可收集证据,包括工伤认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果、调岗通知等。
- 申请劳动仲裁:若单位坚持不合理调岗,可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确认调岗无效并维护自身权益。
- 提起诉讼:如果仲裁结果不满意,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单位赔偿因违法调岗造成的损失。
三、典型案例参考
- 案例一:某员工因工伤被鉴定为十级伤残,用人单位单方面将其调至薪资待遇明显降低的岗位。员工拒绝后申请仲裁,最终法院判决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并撤销调岗决定。
- 案例二:另一员工因工伤后无法胜任原岗位,用人单位未与其协商一致便强行调岗,员工通过诉讼获得胜诉,单位被判定赔偿其经济损失。
四、总结与提示
工伤十级员工若遭遇不合理调岗,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建议及时收集证据,依法申请仲裁或诉讼,必要时可寻求专业法律人士的帮助。用人单位也需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避免因违法行为造成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