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若干意见是否废止

​《民法通则若干意见》已于2021年1月1日随《民法典》施行整体废止,但部分条款因与《物权法》冲突更早被单独废止。​

  1. ​整体废止依据​​:202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废止1988年《民法通则若干意见(试行》,因《民法典》已全面替代《民法通则》及配套规则。

  2. ​部分条款提前失效​​:2008年因与《物权法》冲突,第88、94、115、117、118、177条被废止,涉及共有财产认定、抵押物处置等。例如,原规定“未明确共有类型的视为共同共有”,现《物权法》第103条改为“无约定且无家庭关系的视为按份共有”。

  3. ​过渡期适用原则​​:2021年前已终审案件仍适用原意见,新案件一律按《民法典》及新司法解释处理。

​提示​​:法律实务中需注意区分废止条款与现行有效规则,避免混淆新旧法适用时效。

本文《民法通则若干意见是否废止》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134464.html

相关推荐

中国民法总则全文

​​中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涵盖自然人、法人、民事权利、法律行为等核心内容,​ ​ 其核心价值在于​​平等保护民事主体权益​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首次将​​绿色原则​ ​纳入民法体系,强调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以下从关键维度展开解析: ​​基本原则与框架​ ​ 民法总则开篇明确立法目的,包括保护民事主体权益、调整民事关系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总则第15条是什么

民法总则第15条规定了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的确定规则,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如果没有这些证明,则以户籍登记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如果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则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1. 出生时间的法律意义 出生时间不仅标志着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的开始,还决定了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起始点。例如,出生时间会影响自然人的继承权、婚姻能力等法律权益。 2.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总论和民法总则

‌民法总论和民法总则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是法学理论体系中的学科分支,侧重研究民法的基本原理和制度框架;后者是民法典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的法律条文集合,规范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通用规则。 ‌两者的关联体现在民法总则为总论提供实践依据,而总论为总则的立法和解释提供理论支撑。 ‌性质差异 ‌ 民法总论属于学术研究范畴,通过理论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探讨民法的本质、历史发展、基本原则(如平等、自愿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108条规定

​​《民法通则 》第108条明确规定非法人组织的法律适用规则:除适用总则编第四章专门规定外,还可参照法人制度的一般规则,填补法律空白,保障市场灵活性。​ ​ 该条款通过“参照适用”机制,既赋予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资格,又通过连带责任保护债权人权益,成为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键设计。 ​​核心规则解析​ ​ ​​法律准用机制​ ​:非法人组织(如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可参照法人规则处理设立、清算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124条规定

《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第124条是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它确立了环境污染的民事责任原则。以下是对这一条文的详细解读: 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要件 : 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 :行为人必须有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这是环境污染责任的前提条件。 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失效了吗

​​《民法通则 》并未完全失效,但已被《民法典 》取代且大部分内容被吸收整合。​ ​关键点在于:​​2017年《民法总则 》实施后,《民法通则》未被废止;2021年《民法典》施行时,《民法通则》被明示废止,但其部分规则在特定情况下仍具参考价值。​ ​ ​​新旧法律衔接的过渡性​ ​ 2017年10月1日《民法总则》生效时,立法机关明确表示暂不废止《民法通则》,两者并行适用。若条款冲突

2025-05-15 资格考试

追诉时效一览表

​​追诉时效是法律规定的追究犯罪行为的有效期限,超过期限则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 我国刑法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将追诉时效分为四档:​​5年(最高刑不满5年)、10年(5-10年)、15年(10年以上)、20年(无期或死刑)​ ​,并规定例外情形下可突破时效限制。 ​​时效分类依据法定最高刑​ ​ 追诉时效的长短直接关联犯罪行为对应的法定最高刑。例如,盗窃数额较大(最高刑3年)的追诉时效为5年

2025-05-15 资格考试

诉讼时效超过三年还能胜诉吗

超过三年的诉讼时效,权利人仍然可以提起诉讼,但义务人可以提出诉讼时效届满的抗辩,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支持权利人的主张。 1. 诉讼时效的定义与适用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未行使权利,导致义务人获得抗辩权的法律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8条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 诉讼时效超过三年的法律后果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规定

​​《民法通则 》规定诉讼时效的核心在于:权利人需在法定期限内主张权利,否则可能丧失胜诉权。普通诉讼时效为3年,特殊情形下适用1年或更长时效,最长保护期不超过20年。​ ​ ​​普通诉讼时效​ ​:一般民事权利保护期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之日起算。例如合同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等均适用此规则。 ​​特殊时效规定​ ​:身体伤害赔偿、商品质量争议等情形适用1年短期时效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事诉讼时效超过三年能不能起诉

即使民事诉讼时效超过三年,权利人仍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对方提出时效抗辩后可能丧失胜诉权 ‌。是否超过诉讼时效不影响法院受理案件,但可能影响最终的裁判结果。 ‌关键亮点提炼 ‌: ‌起诉权不受时效限制 ‌,法院不得以时效届满为由拒绝立案; ‌胜诉权可能因时效抗辩丧失 ‌,需被告主动主张才能触发; ‌特殊情形可能延长时效 ‌,如权利人曾主张权利或存在障碍事由。 ‌分点展开论述 ‌:

2025-05-15 资格考试

民法总则与民法典总则编的区别

民法总则与民法典总则编的主要区别在于,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组成部分,而民法典总则编是民法典的开篇部分。 法律地位与作用不同 : 民法总则 :作为民法典的组成部分,民法总则主要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为民法典的其他部分提供了基础和框架。 民法典总则编 :作为民法典的开篇部分,民法典总则编不仅包含了民法总则的内容,还可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民法典的整体协调性和完整性。

2025-05-15 资格考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聚焦法律新旧衔接问题 ‌,‌明确民法典施行前后法律适用的统一规则 ‌,‌填补司法实践中时间效力认定的空白 ‌,‌通过细化溯及力标准和跨法行为处理方式保障裁判公平性 ‌。该规定对民事案件审理中涉及法律、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争议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1. 制定背景与适用范围 ‌ 随着民法典的正式施行,新旧法律规范如何衔接成为司法实践难点

2025-05-15 资格考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官任职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官任职的规定明确要求法官需具备专业学历背景、法律职业资格及实务经验,并严格规范任职回避、遴选程序与职业限制,确保司法公正性与专业性。​ ​ 新修订的《法官法》取消年龄下限,但强化学历与法律工作年限要求:需法学本科(或非法学本科加法律硕士)且从事法律工作满五年(高学历可放宽)。院长等领导职务需法学背景及法律职业经历,初任法官须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2025-05-15 资格考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延期开庭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延期开庭的规定旨在严格规范审判程序,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延期开庭需满足特定条件,并受到严格限制。以下从适用范围、次数限制、申请流程及特殊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 适用范围 延期开庭适用于民商事案件,包括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和小额速裁程序审理的案件。 2. 延期开庭的次数限制 普通程序 :延期开庭审理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简易程序及小额速裁程序

2025-05-15 资格考试

最高院关于时间效力司法解释

​​最高院关于时间效力司法解释的核心在于明确新旧法律衔接规则,以“法不溯及既往”为原则,同时设置例外条款保障公平正义。​ ​其亮点包括:​​民事领域采用“有利溯及”规则​ ​(如更利于保护权益时可突破时间限制)、​​刑事领域遵循“从旧兼从轻”原则​ ​(新旧解释冲突时优先适用对被告人有利的规定),并通过​​具体列举溯及情形​ ​(如英雄烈士人格权保护、合同效力认定等)增强可操作性。

2025-05-15 资格考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证据规则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证据规则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证据种类 :根据规定,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八种类型。 举证责任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证据保全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2025-05-15 资格考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时间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时间效力的核心规则可概括为“法不溯及既往为原则,有利溯及与新增规定溯及为例外”​ ​,旨在解决《民法典 》施行前后法律事实的适用冲突问题。​​关键亮点包括​ ​:以法律事实发生时间为基准、持续事实适用新法、例外情形优先保护权益。 ​​基本原则与例外情形​ ​ 法律事实发生在《民法典》施行前的,原则上适用旧法及司法解释;但若新法更有利于保护民事主体权益

2025-05-15 资格考试

关于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

关于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主要指法律对权利行使期限的限制性规则,核心目的是平衡权益保护与法律秩序稳定。‌关键亮点 ‌包括:‌诉讼时效的起算与中断规则 ‌、‌除斥期间对特定权利的限制 ‌、‌最长保护期限的刚性约束 ‌,以及‌特殊情形下的时效延长机制 ‌。这些规则共同构成权利行使的时间边界,避免纠纷长期悬而未决。 ‌诉讼时效的起算与中断规则 ‌

2025-05-15 资格考试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但其效力位阶低于法律,属于法律适用中的具体解释性文件,主要用于指导各级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正确适用法律。 1. 司法解释的法律效力 司法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用于解释法律条文、明确法律适用标准的规范性文件。其制定需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对各级法院的审判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2. 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

2025-05-15 资格考试

法律适用时间效力的规定

​​法律适用时间效力的规定核心在于明确新旧法律交替时的适用规则,确保法律衔接的公平性与稳定性。​ ​关键原则包括​​“法不溯及既往”​ ​(新法一般不管旧事)、​​“从旧兼从轻”​ ​(刑事领域优先保护当事人权益)以及​​“跨法事实分段处理”​ ​(持续性行为分阶段适用不同法律)。以下是具体解析: ​​基本原则与例外​ ​ 法律通常仅对生效后的行为有效,但例外情形下可溯及既往。例如

2025-05-15 资格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