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证据规则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证据种类:根据规定,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八种类型。
-
举证责任: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
证据保全: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
证据的合法性: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包括证据的收集、保管、提交等环节都必须合法。
-
证据的关联性: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关联,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存在或者不存在。
-
证据的证明力:不同种类的证据具有不同的证明力,人民法院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应当综合考虑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大小。
-
证人出庭作证: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
鉴定意见:鉴定意见应当由具有相关资质的鉴定人作出,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
-
证据的审查判断:人民法院应当对证据进行全面、客观的审查,并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判断。
-
证据的采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证据进行采信或者不予采信。对于伪造、毁灭证据或者阻止证人作证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制裁。
这些规定共同构成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证据规则的基本框架,确保了诉讼过程中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和证明力,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实际应用中,当事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证据规则,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