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贵州历届省长更替频繁,主要由兴义系、桐梓系等地方势力及国民政府委派人员交替掌控,代表性人物包括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等,其中桐梓籍军阀曾形成“三个半省长”的独特政治现象。
-
早期军政过渡(1911-1926年)
辛亥革命后,贵州先后由大汉贵州军政府(杨荩诚、赵德全)、滇系唐继尧及兴义系刘显世主政,戴戡、任可澄等短暂任职,局势动荡。 -
桐梓系崛起与周西成时代(1926-1929年)
周西成1926年任省长,整合军政大权并获国民政府认可,成为桐梓系核心。其执政期间推行改革,但1929年与兴义系李燊交战中阵亡。 -
军阀混战与权力更迭(1929-1935年)
周西成死后,表弟毛光翔继任,后因内斗被王家烈取代。王家烈两度主政,最终在1935年红军长征入黔时被蒋介石借机削权,结束地方割据。 -
国民政府直接管控(1935-1949年)
吴忠信、顾祝同等国民政府官员接任,吴鼎昌主政8年最长,末期由谷正伦担任,直至1949年贵州解放。
这段历史反映了民国贵州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的转变,军阀派系斗争与国民政府渗透交织,形成复杂的地方政治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