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薪资结构,常见的陷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结合具体条款和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一、绩效工资占比过高
-
实际到手收入大幅缩水
若绩效工资占比超过75%,则基本工资仅占实际薪资的25%,例如月薪4万中仅1万为基本工资,3万为绩效工资。若绩效达标率为60%-80%,实际到手可能只有2.8万左右,相当于降薪30%。
-
考核标准不透明
公司常以“经营需要”“主观评分”等模糊标准扣减绩效,导致员工无法预测收入。例如,绩效指数低于1时,绩效工资按比例扣减(如绩效指数0.6时,4k绩效工资仅发放2400元)。
二、社保与公积金基数偏低
-
社保缴纳标准降低
绩效工资不计入社保基数,导致员工每月社保和公积金缴纳金额减少(如按1万基数缴纳时,社保为2400元,按1万基数时为3840元)。
-
长期影响养老金计算
低基数缴费会降低未来养老金待遇,增加养老风险。
三、合同条款存在瑕疵
-
考核制度未经民主程序
若考核标准未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
降薪/扣薪无合法依据
公司常以“绩效考核不达标”为由降薪,但若考核标准模糊或未提供明细计算表,可能构成违法行为。
四、其他隐性风险
-
年终奖与绩效挂钩
部分公司将年终奖与绩效挂钩(如15个月薪资中仅12个月为固定工资,3个月为年终奖),实际到手薪资可能低于合同承诺。
-
“零成本裁员”手段
通过设定无法达到的绩效目标,公司可无需支付补偿金即可解除劳动关系。
建议与注意事项
-
明确薪资构成 :要求公司提供书面绩效考核标准、社保缴纳基数计算依据等材料。
-
保留证据 :签收工资条、绩效考核表等文件,便于后续**。
-
谨慎签约 :若绩效占比过高或合同存在重大瑕疵,可协商调整薪资结构或法律条款。
通过以上分析,求职者需对高薪offer保持审慎态度,避免因短期利益忽视长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