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仅制定了《国家赔偿法》,且经过多次修订完善,明确规定了行政与司法侵权赔偿的范围、程序及标准,成为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法律工具。
-
法律基础与核心内容
现行《国家赔偿法》自1995年实施,经2010年、2012年两次修正,确立了行政赔偿与刑事赔偿两大类型。行政赔偿涵盖违法拘留、非法拘禁、财产强制措施等侵权行为;刑事赔偿针对冤假错案、超期羁押等司法错误,明确每日赔偿金按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
赔偿程序与义务机关
赔偿需先向侵权机关提出申请,逾期未决可诉至法院。行政赔偿可通过诉讼解决,刑事赔偿则需经复议后由法院赔偿委员会裁决。义务机关包括作出侵权决定的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如错捕由检察院赔偿,错判由法院赔偿。 -
赔偿标准与创新亮点
除经济赔偿外,法律新增精神损害赔偿条款,对致人精神损害的情形要求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严重者支付抚慰金。侵犯人身自由的赔偿金标准已从1995年的每日17.76元提升至2023年的436.89元。 -
实践意义与社会影响
截至2023年,全国法院累计受理国家赔偿案件31.8万件,决定赔偿金额75.35亿元,呼格吉勒图案、***案等标志性案件通过赔偿实现权利救济与公信修复,体现法治进步。
若遇国家机关侵权,可依法主张赔偿,具体需准备侵权证据并严格遵循申请时效(通常两年内)。法律持续优化,旨在从源头减少侵权行为,推动公权力规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