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户是否会被开除取决于企业制度、实际贡献和管理层的权衡。业绩不达标、破坏规则或引发内部矛盾时,关系户也可能被处理;若价值显著或背景深厚,企业可能选择妥协。关键因素包括岗位重要性、替代成本以及权力博弈结果。
1. 绩效与规则是核心标准
企业以盈利为目标,若关系户长期业绩垫底或频繁违反纪律(如泄露机密、滥用职权),管理层可能迫于团队压力或股东问责启动辞退程序。例如销售岗位的关系户若连续两年未达指标,企业可能以“优化团队”为由将其调岗或劝退。但若涉及核心技术岗或资源型岗位(如政府关系维护),企业容忍度会显著提高。
2. 权力博弈影响决策
开除关系户本质是打破既有利益链。若其背后支持者仍掌握实权(如创始股东亲属),HR或部门主管可能采取冷处理——减少其核心业务参与度但保留职位。反之,若支持者失势(如高管离职),清理关系户常成为新管理层立威手段,此时即便能力合格也可能被牵连。
3. 企业转型期的风险激增
组织架构调整(如并购、裁员)时,关系户因“非必要性”更易被优先淘汰。某互联网公司裁员期间,40%被优化员工属于通过内部推荐入职但无突出贡献的群体。上市公司为维护股价,可能通过裁撤关系户来塑造“公平管理”的市场形象。
4. 隐性成本触发止损机制
保留低效关系户会导致三重损失:团队士气下降(普通员工认为晋升机会被挤压)、客户信任度降低(如裙带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管理权威削弱。当这些成本超过关系户带来的资源价值时,企业通常选择切割。某制造业曾因保留质检部门的关系户导致大客户终止合作,最终该员工被辞退。
制度化企业加速去关系化
随着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超60%的上市企业已实行亲属回避制度,关键岗位实施360度评估。关系户想要长期留存,必须证明自身能力与岗位匹配度。当前职场中,纯粹依赖背景而缺乏真才实学的关系户生存空间正逐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