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提工资的会计科目通常为“应付职工薪酬”。
在会计处理中,企业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对职工的工资进行计提和发放。计提工资的会计科目使用“应付职工薪酬”,该科目属于负债类科目,用于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
一、计提工资的会计分录
-
计提工资时: 借:生产成本(生产人员工资)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管理费用(行政管理人员工资) 销售费用(销售人员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
发放工资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二、“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详细说明
-
核算范围:
- 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 职工福利费
- 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
- 住房公积金
-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 非货币性福利
- 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 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
明细科目设置: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下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如“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等,以方便进行明细核算和管理。
三、计提工资的会计处理原则
-
权责发生制原则: 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工资确认为负债,并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
配比原则: 企业应当将工资费用与相关的收入进行配比,即生产人员的工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计入制造费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计入管理费用,销售人员的工资计入销售费用等。
总结
计提工资是企业会计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使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企业可以准确核算和反映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靠。企业还应当遵循相关的会计处理原则,确保工资费用的准确归集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