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按最低基数缴纳社保属于违法行为,这违反了《社会保险法》关于"按职工实际工资申报缴费基数"的规定。关键风险包括:员工**可追溯补缴、企业面临滞纳金及罚款(0.5-3倍欠缴额)、影响上市/招投标资质,实际稽查案例中,餐饮、物流等行业是重点查处对象。
-
法律明确规定缴费标准
用人单位必须按职工上年度月均工资(含奖金、津贴)的60%-300%申报社保基数,新员工以首月工资为准。工资低于当地社平工资60%的按60%缴,高于300%的按300%缴,刻意统一按最低基数申报属于逃费行为。 -
企业违法成本清单
• 补缴:员工离职后3年内均可投诉追讨差额(北京2024年某科技公司被追缴217万元)
• 罚款:欠缴金额0.5-3倍行政处罚(上海2023年某连锁企业被罚89万元)
• 失信记录:影响银行**、政府补贴申请(广东将社保违法纳入企业信用评分) -
员工可采取的**途径
保留工资流水、劳动合同等证据,通过以下方式主张权益:
• 向参保地社保稽核部门实名举报(全国已开通线上举报平台)
• 劳动仲裁时增加社保补缴诉求(杭州2024年仲裁案例支持员工追缴5年差额)
• 个税APP比对缴费基数(当年度缴费基数应≥申报个税的工资总额) -
合规调整方案建议
企业应:
• 每年7月按员工实际收入重新申报基数(上海要求3年追溯调整)
• 薪酬结构中明确"社保合规缴纳补贴"(深圳某企业通过此方案降低用工成本12%)
• 使用外包人员时审核第三方资质(2023年某快递网点因外包公司未缴社保承担连带责任)
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市实现税务、社保、医保数据联网,2025年起人社部重点推行"五险一金基数比对系统",企业长期按最低标准缴费将面临更高稽查风险。建议用人单位在6个月内完成自查整改,员工发现异常缴费应及时留存电子工资条等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