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条例是我国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核心法规,明确规定了工伤认定标准、待遇支付及用人单位义务, 覆盖所有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职工,强调“无责任补偿”原则,确保劳动者因工受伤或患职业病时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及职业康复支持。 以下从关键内容展开解析:
-
适用范围与参保义务
条例强制要求境内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无需缴费。用人单位需公示参保情况,并承担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工伤职工及时救治。 -
工伤认定三大类型
- 应当认定:包括工作时间内因工受伤、职业病、上下班途中非主责交通事故等7类情形。
- 视同工伤:如突发疾病48小时内死亡、抢险救灾受伤等3类特殊情况。
- 除外情形:故意犯罪、醉酒或自残等行为不纳入工伤范围。
-
待遇支付与标准
- 基金支付:涵盖医疗费、伤残补助金(一级至十级按月或一次性发放)、工亡补助金(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0倍)等。
- 单位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五至六级伤残津贴等。
- 长期保障:一至四级伤残可终身按月领取津贴,并享受医保代缴。
-
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未参保需自行承担赔偿,并面临滞纳金及罚款;职工可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挪用基金、骗保等行为将追究刑责。
提示:用人单位应及时参保并配合工伤调查,职工需留存劳动关系证明及医疗记录,遇争议可向社保部门或工会寻求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