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评分表自评依据需根据具体场景和评价目的进行设计,以下是常见领域的量化评分依据框架及示例:
一、学业/职业发展类
-
学历与资历
-
学历(本科/硕士/博士等)按年限计分(如本科1.2分/年)
-
职业资格或职称(如中级教师2.0分/年)
-
工作年限(每周年计分,如本科1.2分/年)
-
-
教学成果
-
学术论文/著作(国家级奖项按10-15分,省级6-10分等)
-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省级以上3-5分)
-
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占比10-20%)
-
-
荣誉与奖项
-
优秀教师/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国家级15分,省级12分等)
-
科研课题/竞赛获奖(国家级10分,省级8分等)
-
二、学生综合素质类
-
学习表现
-
获奖学金(院级5分,校级3分)
-
无旷课/迟到记录(5分)
-
学习态度评分(10分制)
-
-
社会实践与领导力
-
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时长(每项2-5分)
-
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评价(10分制)
-
社会实践项目成果(3-5分)
-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类
-
经济状况
-
家庭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5分)
-
是否享受国家助学金(5分)
-
是否办理助学**(5分)
-
-
行为表现
-
学习成绩排名(前10%5分)
-
良好消费习惯(无频繁外出聚餐/网吧记录)(10分)
-
四、工会/党组织活动类
-
组织建设
-
定期召开工会/党委会(6分)
-
培训分工会成员(1分)
-
建家升级活动(3分)
-
-
活动参与度
-
承担示范课/公开课(最高10分)
-
获得教学竞赛奖项(按级别累计)
-
社区服务活动参与度(5分)
-
注意事项 :
-
量化评分需结合客观数据(如成绩、获奖证书)与主观评价(如学习态度、团队协作);
-
不同场景的评分标准需保持独立性,避免重复计算(如学历与职称不重复计分);
-
建议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权重分配,例如教学成果占比40%、学生表现30%、组织工作3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