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绩效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综合权威信息分析如下:
一、绩效目标设置方面
-
目标笼统模糊
部分项目缺乏具体量化标准,如“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强社区活力”,导致执行者难以把握工作进度,审计也无法有效判断目标实现情况。
-
与预算脱节
绩效目标未与资金安排深度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例如文化活动项目侧重参与人次,却忽视成本效益关联,易引发超支或资金浪费。
-
指标设置不合理
-
定性指标过多 :部分项目以“完成率>xx%”等笼统表述代替具体任务,无法真实反映工作成效。
-
缺乏约束力 :指标值设定主观随意,未依据项目特性和历史数据科学确定。
-
二、预算执行与监督管理方面
-
执行率低下
因预算未及时到位或项目调整(如办公地点迁移),导致部分采购任务无法执行。例如原计划采购的会议设备因新址未确定而暂停。
-
资金支付滞后
部分项目资金拨付进度缓慢,影响整体执行效率,需加强资金调度和支付管理。
-
监督机制不完善
缺乏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导致超支或浪费现象频发。
三、其他关键问题
-
指标体系不科学
部分指标未紧密围绕项目目标设定,存在通用性指标堆砌现象,无法精准衡量项目独特成效。
-
责任意识薄弱
部分部门对绩效管理重视不足,存在被动应付现象,导致目标流于形式。
四、整改措施建议
-
明确量化目标
-
采用“具体任务+完成率”的表述方式,如“完成社区环境整治任务100%”。
-
设定可考核的时间节点,如“项目需在2025年6月前完成”。
-
-
强化预算管理
-
实行月度资金调度,每季度召开支出进度会议,及时通报使用情况。
-
优化预算编制流程,确保目标与资金安排深度绑定。
-
-
完善监督机制
-
建立动态监控体系,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跟踪。
-
引入第三方评估,提升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
-
提升执行能力
-
加强对项目团队的培训,明确职责分工,提高执行效率。
-
建立激励机制,将绩效结果与薪酬、晋升挂钩。
-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绩效目标的科学性、执行力和监督效果,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