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1.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要内容包括:
-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
-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2.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内容包括:
-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 完善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要内容包括:
-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
-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4. 社会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主要内容包括:
-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 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
-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5.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
-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
-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