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最新规划聚焦“五个振兴”协同推进,以城乡融合、粮食安全、数字赋能为核心抓手,目标到2027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质性进展。 规划突出人、地、钱、数四大要素双向流动,强化产业全链条升级与生态宜居建设,为全面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系统性路径。
-
城乡融合与要素流动
规划首次明确将乡镇定位为“乡村治理、服务与经济中心”,推动县乡村功能互补。通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土地承包延长试点等政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例如,建立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吸引技术、管理人才下乡;财政与金融协同投入机制保障资金长效供给。 -
粮食安全与产业升级
以大农业观统筹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重点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构建县域经济枢纽,并创新乡村新业态如文旅融合、电商物流,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数据显示,2024年粮食产量已突破1.4万亿斤,规划进一步强化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
数字赋能与生态治理
5G覆盖、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远程医疗、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同步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人居环境改善与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并重,如垃圾处理、厕所革命等工程。 -
文化振兴与组织保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规划特别强调“乡风文明”指标,通过农民综合素质培训增强内生动力。
总结:乡村振兴规划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推进,需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公众可关注本地化政策落地,如产业补贴、土地流转细则,积极参与乡村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