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如粉尘、毒物)、物理因素(噪声、高温、辐射)、生物因素(病毒、细菌)以及劳动过程中的不良体位和心理压力等。这些危害可能引发尘肺病、中毒、听力损伤、职业性传染病等多种健康问题,需通过工程技术控制、个体防护和健康管理等多维度措施进行预防。
-
化学因素:粉尘(矽尘、煤尘、电焊烟尘等)长期吸入可致尘肺病;生产性毒物(铅、苯、氯气等)可能引发急慢性中毒或癌症。企业需采用湿式作业、通风除尘设备,并为劳动者配备防尘口罩或防毒面具。
-
物理因素:噪声(≥85dB)可导致职业性聋,需佩戴降噪耳塞;高温易引发中暑,需设置隔热屏障和降温设施;电离辐射(X射线等)需通过屏蔽防护和限时操作降低风险。
-
生物因素:畜牧业、医疗行业可能接触炭疽杆菌、HIV等病原体,需严格消毒和穿戴防护服,避免职业性传染病。
-
其他因素:重复性动作或久坐久站易导致肌肉骨骼疾病,应优化工作流程并安排工间活动;心理压力可能诱发焦虑或高血压,需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
提示:劳动者应主动参与职业健康培训与体检,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企业需落实《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从源头控制危害并公示防护措施。职业健康防护需个人、企业和社会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