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规用工关系中,工厂以“工作不满三个月”为由直接扣工资是违法的,但员工未履行提前通知义务或造成经济损失时,用人单位可能按规定扣除部分费用。 具体权利义务需结合劳动合同、实际损失及法律条款综合判断。
合法扣工资的情形包括三种:第一,员工未按《劳动合同法》提前30天(试用期3天)书面通知离职,用人单位可要求赔偿因突然离职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但需提供证据;第二,员工接受过专项技术培训并签订服务期协议,未满约定期限离职的,需按比例支付违约金;第三,因员工故意或重大过失操作导致设备损坏、订单违约等实际损失,用人单位可扣除不超过月工资20%的赔偿金。
违法克扣工资的常见行为需警惕:一是工厂以“未满三个月”为理由,在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中自行规定“扣半个月工资”等条款,这类条款因违反《劳动合同法》无效;二是扣押身份证、银行卡或最后一个月的全部工资,强迫员工继续工作;三是未与员工协商一致,直接从工资中扣除“违约金”“管理费”等模糊费用。
员工**需保留关键证据:入职时需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仔细阅读离职条款;保存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沟通记录;若遭遇不合理扣钱,可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追讨被扣工资,同时可主张扣除金额50%-100%的赔偿金。对于企业威胁、恐吓等行为,可直接报警并保留录音、聊天记录等证据。
遇到离职扣钱纠纷时,应先核对自身是否未尽到提前告知义务或存在过失,再判断企业扣钱理由的合法性。若企业行为明显违规,劳动者无需妥协,应果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