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假劳动合同是否仍为应届生,需结合具体情境判断,主要结论如下:
一、核心结论
假劳动合同本身不会改变应届生身份,但若因此导致用人单位或相关部门核实时提供虚假信息,可能面临资格取消或诚信受损风险。
二、关键分析
-
应届生身份判定标准
应届生身份主要基于毕业时间(如大学最后一年)和学籍状态,与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无直接关联。例如,大一寒假或暑假工期间签署的劳动合同不影响应届生身份。
-
潜在风险与后果
-
若在求职、考公等场景中因使用假劳动合同被查实,可能被取消资格或记录诚信问题。
-
若用人单位或学校通过劳动合同核实到非真实就业情况,可能影响后续就业推荐或档案认定。
-
-
处理建议
-
若已签署假劳动合同,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主动向用人单位或学校说明情况,提供真实材料补正。
-
避免在择业期内(通常为毕业当年)通过假劳动合同获取工作机会,以免影响应届生身份认定。
-
三、法律依据
根据《就业促进法》及相关政策,应届生身份以官方核定的毕业时间、学籍状态为准,任何伪造材料或虚假就业行为均属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