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政策,参公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如下:
一、定义与分类
-
参公管理单位
指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如行政机关的二级机构),使用事业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经审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
参公管理人员
除工勤人员外的工作人员,需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登记、职务与级别确定、工资套改及考核管理。
二、管理依据与范围
-
法律依据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为依据,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
适用范围 :涵盖党委系统、政府系统及经授权的事业单位,具体需结合“三定”方案或机构编制文件确定。
三、核心管理内容
-
人事制度
-
登记与考核 :参照公务员法进行年度考核、职务任免及工资套改。
-
职务与级别 :根据单位职能和编制限额确定,避免随意增设层次。
-
-
薪酬福利
实行与公务员同等的工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四、与公务员的区别
-
编制性质 :参公人员使用事业编制,公务员使用行政编制。
-
管理严格性 :参公管理参照公务员法,但部分事业单位仍保留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
五、特殊规定
-
过渡期政策 :公务员法实施前已参照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无需重新审查资格。
-
审批权限 :需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总结 :参公管理办法通过参照公务员法,强化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性,但保留了事业编制的特色,适用于经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