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剧不超过40集,主要目的是治理“注水剧”现象,提升剧集质量,增强观众观剧体验。
广电总局曾多次提出电视剧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剧集创作,并要求制作机构若确需超40集,须提交书面说明,详述必要性并承诺无“注水”情况。这一政策并非简单“一刀切”,而是针对国产剧近年来“注水”问题严重的现象。部分剧集为增加收益人为拉长集数,导致叙事节奏拖沓、内容空洞,观众体验下降。如《甄嬛传》76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58集等长剧虽因内容优质被认可,但更多“注水剧”因情节冗长、台词重复遭弃剧。
政策背后是“注水剧”成因复杂。明星高片酬推升制作成本,播出方按集购买以增广告收益,制作方则靠“加集”摊平成本。部分剧集为蹭热度采用“上下部”拆分播出,甚至以多季形式规避集数限制。对此,广电总局不仅限集数,还要求片酬控制(主演片酬不超总成本70%)、备案时提交基本完成的剧本,杜绝急功近利创作。2023年进一步规定超40集剧集若非特殊题材需间隔12个月播完,防止拆分“通关”规避监管。
观众对长剧集的耐心逐年降低,“倍速播放”“只看高光片段”成常态,短剧、精品剧逐渐占据主流。广电总局的“限集令”虽是手段,却倒逼行业回归内容本质,减少无效叙事,集中资源打造高质量作品。未来,电视剧产业或将更注重叙事紧凑性与创作效率,而非单纯依赖集数“扩容”盈利。选择优质剧集时,剧情扎实度与整体节奏或将成为观众更重视的核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