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合同员工被裁员时,补偿标准主要依据工作年限和月平均工资计算,核心规则为“N”或“N+1”模式,特殊情况下可主张双倍赔偿(2N)。 具体补偿金额与裁员合法性、员工特殊身份(如孕期、工伤)等密切相关,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
经济补偿(N):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半年按半月工资计算,半年以上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月工资为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应得工资,若超过当地社平工资3倍则按3倍封顶,且补偿年限最高12年。例如:工作3年月薪1万元,补偿3万元;若月薪4万元(社平工资1万),则按3万元/月×3年=9万元补偿。
-
代通知金(+1):若企业未提前30天书面通知裁员,需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例如:当天通知离职需支付“N+1”(即4个月工资)。
-
违法裁员赔偿(2N):企业未按法定程序或理由裁员(如虚构经营困难、裁减孕期员工),需支付双倍经济补偿。例如:违法解除3年合同员工,需赔偿6个月工资。
-
特殊保护群体: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工伤未鉴定员工等不得裁员,否则企业需恢复劳动关系或支付2N赔偿。
提示:员工应要求企业出具书面裁员通知,核对补偿明细(含奖金、津贴等),并保留工资流水、考勤记录等证据。若协商无果,可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法律明确保障劳动者权益,主动核实补偿标准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