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节假日2025年起增至13天,其中春节和劳动节各新增1天,除夕首次纳入法定假期。 这一调整通过优化假期结构,进一步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同时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消费活力释放。
-
法定节假日天数变化
2025年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为11天,包括元旦1天、春节3天(初一至初三)、清明1天、劳动节1天、端午1天、中秋1天、国庆3天。2024年11月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新增除夕和5月2日,总天数调整为13天。春节假期从3天延长至4天(含除夕),劳动节从1天增至2天。 -
假期调休与补假规则
全体公民放假的法定节假日若逢周末,需在工作日补假。例如,2025年春节从1月28日(除夕)至2月4日放假8天,通过调休相邻周末实现。部分公民假日(如妇女节、青年节)逢周末不补假。 -
加班权益保障
法定节假日加班需支付300%工资,且不得以调休替代。企业若强制加班或拒付加班费,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综合工时制员工在法定节假日加班同样适用三倍工资标准。 -
特殊群体与地区安排
少数民族地区可依传统另行规定假期,如傣族泼水节、藏族藏历新年等。现役军人、妇女、青少年等群体享有部分假日专属休假权。
提示:假期安排可能因政策微调而变化,建议通过国务院客户端或人社部门官网查询最新通知。合理规划假期,既能享受休闲时光,也能依法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