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签合同谁吃亏? 从法律层面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可能因未签合同遭受损失,但用人单位面临的双倍工资赔偿、行政处罚等法律风险更直接且严重;劳动者则可能因举证困难导致**受阻,但可通过工资记录等证据主张权益。
-
用人单位的高风险代价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未签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满一年未签则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例如,某公司因未与员工李某签合同,被判赔偿2.3万元双倍工资差额。企业还可能面临劳动行政部门罚款(最高2万元)及社保补缴等处罚。 -
劳动者的被动困境
劳动者未签合若发生工资拖欠、工伤等纠纷,需通过工资凭证、考勤记录等间接证据**,过程繁琐且胜诉率受影响。但法律仍保障其主张双倍工资的权利,且满一年后可要求无固定期限合同。 -
商业合作中的双向风险
在非劳动关系中(如货物交易、服务合作),未签合同可能导致双方对质量、付款等条款争议。提供方可能无法追讨货款,接收方难以追究违约责任,最终均可能因证据不足吃亏。
无论劳动关系或商业合作,签订合同是规避风险的核心措施。用人单位更易因违法成本高昂“吃大亏”,而劳动者需主动留存证据维护权益。建议双方在交易或用工初期明确书面约定,避免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