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基数直接影响退休后工资水平,缴费基数越高、缴费年限越长,退休金越高。我国养老金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工资基数通过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双重计算机制决定最终待遇,且存在60%-300%的封顶保底规则。
-
基础养老金与工资基数挂钩
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为:
其中,平均缴费指数=工资基数÷全省平均工资。若按最低基数(60%)缴费,指数为0.6;按最高基数(300%)缴费,指数为3。基数越高,计算出的基础养老金越高。 -
个人账户养老金完全依赖工资基数
个人账户储存额由工资基数的8%按月积累,退休后按计发月数(如60岁退休为139个月)发放。例如,月工资基数1万元,30年缴费后个人账户储存额约28.8万元(不计利息),每月可领取约2072元;若基数5000元,则仅约1036元。 -
封顶保底规则限制基数范围
工资基数需在全省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例如某省平均工资5000元,月薪2万元者按1.5万元(300%)缴费,月薪2000元者按3000元(60%)缴费,确保公平性。 -
灵活就业人员可自主选择基数
灵活就业者可在60%-300%范围内选择缴费基数,按20%比例缴纳(8%入个人账户)。选择高基数虽增加当期支出,但能显著提升未来养老金水平。
规划建议:在职阶段尽量提高缴费基数并延长缴费年限,退休金差距可能达数倍。例如,30年按300%基数缴费者,退休金约为按60%基数缴费者的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