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后自行离职可能丧失多项法定权益,包括停工留薪期工资、后续医疗费用报销、伤残津贴等长期保障,甚至影响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领取标准。 以下是关键原因分析:
-
停工留薪期待遇中断:工伤员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可享受原工资福利待遇,若主动离职,单位将停止支付这笔费用。例如,一名月薪8000元的员工若在12个月停工留薪期内离职,可能损失近10万元收入。
-
后续医疗费用报销困难:在职期间,工伤保险基金覆盖工伤相关医疗及康复费用;离职后,部分地区的报销流程可能受阻,需自行垫付高额费用。如跨省就医的交通食宿费报销,离职后可能无法申请。
-
长期经济保障丧失:伤残等级为1-6级的员工可按月领取伤残津贴(1-4级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5-6级由单位支付),离职后津贴可能终止。以六级伤残为例,按月领取的津贴通常为工资的60%,离职即失去这笔稳定收入。
-
补偿金领取时机风险: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就业补助金需离职时领取,但金额与当地平均工资挂钩。提前离职可能因工资基数未更新而少获补偿,例如某地2024年平均工资为7000元,2025年涨至8000元,延迟离职可多获20%补助金。
-
再就业障碍与法律风险:工伤记录可能影响新雇主录用意愿,尤其是5-6级伤残员工。若隐瞒工伤史,新单位发现后可合法解雇;若如实告知,可能面临岗位或薪资降级。
提示:工伤员工应优先完成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并咨询专业律师评估离职利弊。若单位强迫离职,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保留医疗记录、工资单等证据,确保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