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需结合具体工作成效和制度设计综合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一、积极作用
-
基层锻炼与能力提升
驻村干部通过深入农村,熟悉基层工作流程,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尤其对年轻干部的成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
政策落实与资源协调
优秀驻村干部能将上级政策有效落地,如引进新品种、发展乡村旅游、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直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
制度规范与团队建设
驻村干部协助完善村规民约、党务公开等制度,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同时通过“传帮带”作用强化村两委班子能力。
二、存在问题
-
部分干部****严重
个别驻村干部仅完成表面任务(如资料整理、会议通知),缺乏实际帮扶,甚至利用公款吃喝,损害基层形象。
-
干群矛盾与协作障碍
优秀驻村干部因工作作风强硬、坚持原则,可能引发村干部抵触情绪,破坏基层关系;而部分干部因缺乏群众基础,难以推动实质性工作。
-
资源有限与成效有限
部分农村缺乏产业支撑和年轻人,驻村干部难以突破发展瓶颈,导致工作成效有限。
三、制度建议
-
强化考核与监督 :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严惩****行为。
-
注重能力与群众匹配 :选拔既懂政策又接地气的干部,避免“能力与需求脱节”。
-
建立协作机制 :明确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的职责边界,通过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驻村干部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但需通过制度优化和干部培养,确保其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