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

科举制为核心,多渠道并举

宋代人才选拔制度以科举制为核心,同时辅以其他多种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选拔体系。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科举制度(核心选拔途径)

  1. 考试体系

    宋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是主要选拔途径,包括乡试(地方选拔)、会试(中央考试)和殿试(皇帝面试),最终通过者进入仕途。制科是皇帝为特殊人才设立的考试,通过者可直接晋升官职。

  2. 考试内容与改革

    • 初期内容 :包括诗赋、经义、策论等,旨在考察文学才能、儒家经典理解及治国策论能力。 - 王安石改革 :神宗时期废除诗赋、帖经、墨义,专考经义、史论和时务策,强调实用性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3. 名额与影响

    宋代科举取士规模空前,两宋共录取11.54万人,平均每年361人,为后世明清制度奠定基础。

二、辅助选拔制度

  1. 荐举制

    由高级官员推荐平民或基层官员入仕,分为举荐和察举两种形式。宋代荐举制已从单纯入仕转为晋升通道,侧重品德与才能的综合考量。

  2. 恩荫补官

    官员子孙或亲属凭资荫补官,但晋升机会有限,主要适用于贵族或功勋显赫者。

  3. 学校考选

    包括太学和国子监,面向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优秀子弟招生,门槛低于科举但高于一般考试。

三、其他补充机制

  1. 考功仕制

    对在职官员进行绩效考核,根据工作表现授予官职或晋升,形成“以德行和能力并重”的晋升机制。

  2. 杂色补官与摄官转正

    杂色补官通过赈济、备边等特殊途径授予官职,摄官转正则是临时职务考核后转为正式官员。

四、制度特点

  • 公平性 :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强调个人才能与学识,促进社会流动。- 系统性 :形成从基层到高层的多层次选拔机制,涵盖常科、制科、考功等环节。- 规范性 :考试内容、程序及资格审核形成严格规范,被明清沿袭。

宋代人才选拔制度以科举制为核心,通过考试、推荐、考核等多渠道并举,既保障了公平性,又提高了政府治理效能。

本文《宋代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2392765.html

相关推荐

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

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其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察举制,以及西方的文官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现代社会的人才选拔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并在宋朝达到鼎盛。其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强调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公平、公开的选拔机制,选拔贤能之士进入国家治理体系。这种制度的核心亮点包括科举制 的创立与完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垄断,推动了社会的公平与流动性。 1. 世官制与察举制的过渡 在早期,中国主要实行世官制,即依据血缘和门第选拔官员。这种制度虽然保证了统治阶级的稳定性,但也导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

2025-05-02 资格考试

我国古代选拔制度是

我国古代选拔制度是​​以公平性演进为核心​ ​、​​从世袭到考试的科学化探索​ ​,其发展脉络体现了人才选拔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科举制作为世界文官考试制度的雏形​ ​,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流动,更对现代选拔机制产生深远影响。 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为纽带,贵族垄断官职。战国军功爵制打破世袭,凭战功授爵,为新兴阶级开辟上升通道。汉代察举制首创“德才兼备”标准,通过乡举里选推荐人才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历经数千年演变,​​从世袭制到科举制​ ​,形成了独特的选官体系,​​核心特点是公平性逐步提升、选拔标准从门第转向才学​ ​。这一制度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官僚体系,更深刻影响了教育、文化和社会结构。 ​​世袭制与军功爵制​ ​是早期选拔的主要方式。夏商周时期,官职由贵族家族世代继承,形成“世卿世禄”的封闭体系。战国时期,秦国推行军功爵制,按战功授爵,打破了世袭垄断

2025-05-02 资格考试

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清代选拔人才的核心制度为科举制度,辅以特招和选秀制度,具体如下: 一、科举制度(主体选拔方式) 考试阶段 乡试 :每三年在各省举行,由举人参加,考《四书》《五经》,合格者成为举人。 会试 :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由举人参加,内容与乡试相同,合格者成为贡士。 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对策、诗赋等,选拔进士,其中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考试内容 以儒家经典为主

2025-05-02 资格考试

各个朝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朝代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梳理,结合历史背景和制度特点进行分点说明: 一、先秦时期 世卿世禄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官职世袭,贵族垄断政治资源,平民无出头之日。 军功爵制 战国至秦朝推行,以军功为赏赐依据,打破世袭特权,例如白起因军功升为“左庶长”。 寻访遗贤制度 商周时期君主主动寻找有才能的隐士或贤人,如伊尹通过烹饪之道被商汤任用。 二、汉代 察举制 由地方推荐贤良方正人才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演变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综合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代表性制度: 一、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与选士制 世卿世禄制 夏商周时期,官职通过血缘世袭,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形成“家天下”。 - 优点 :统治稳定,权力交接有序。 - 弊端 :阶级固化,抑制平民晋升。 选士制与养士风潮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富国强兵破格任用贤才,出现“养士”现象(如毛遂自荐)。 - 作用 :打破贵族垄断

2025-05-02 资格考试

西汉选拔人才的制度

西汉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其中以‌察举制为核心 ‌,通过地方官员推荐人才,注重‌品德与才能 ‌,为后世科举制度奠定基础。 ‌察举制 ‌ 由地方官员定期向朝廷推荐人才,分为‌常科 ‌(如孝廉、茂才)和‌特科 ‌(如贤良方正)。被举荐者需通过考核,强调‌德才兼备 ‌,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 ‌ 皇帝或高官直接征召有才学、名望的人入仕,如‌汉武帝征召董仲舒 ‌

2025-05-02 资格考试

国家关于技能人才的政策

**国家关于技能人才的政策旨在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强调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的发展,鼓励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这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025-05-02 资格考试

国家对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

国家对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主要围绕培养、评价、激励及使用机制展开,形成系统性、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以下是核心内容: 一、培养体系强化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鼓励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推广“互联网+”等新型学徒制。 数字技能人才培养 支持企业开发数字化职业路径,建立数字人才孵化基地,鼓励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强化数字技能竞赛与培训。 二、评价与激励机制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贤任能制度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一套以考试为核心、多途径并举的体系,其核心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制度演进历程 先秦时期 以世官制为主,官职世袭,依据血缘关系选拔贵族。 诸侯国实行乡举里选,通过德行和才能考核选拔士人(如《周礼》中的“大比”)。 秦汉时期 察举制 :由地方推荐德才兼备者,汉武帝时增设“孝廉”科目,打破门阀限制。 征辟制 :皇帝或高级官员直接征召有才能者。

2025-05-02 资格考试

古代推荐人才的制度

古代推荐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1. 察举制 起源与背景 :察举制起源于汉代,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之一。它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是一种由地方长官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 标准与科目 :察举的标准有“四科取士”,包括德行高妙、学通行修、明达法令、刚毅多略等。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既有常制科目,也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 作用与影响 :察举制在汉代对政治、经济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变迁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从‌世卿世禄制 ‌到‌科举制 ‌再到‌现代考试制度 ‌的演变,‌公平性提升 ‌和‌选拔范围扩大 ‌是核心变迁亮点。这一过程体现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以及选拔机制不断科学化的趋势。 ‌世卿世禄制(先秦时期) ‌ 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官职世袭。贵族垄断政治资源,平民缺乏上升通道,制度僵化导致人才浪费。 ‌察举制(汉代) ‌ 通过地方官员推荐选拔人才,注重品德与才能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迁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迁的核心是从**“税人为主”到“税地为主”的转型,历经 秦汉三元结构、隋唐租庸调、两税法革新、明清货币化改革四大阶段,最终实现 人头税废除、税负公平化**的历史跨越。这一演变深刻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与经济结构转型的互动关系。 1. 秦汉奠基:田赋-人头税-徭役三元结构 秦汉时期确立的赋役体系以土地税(田赋)、人口税(口赋、算赋)和强制劳役(更卒、正卒)为核心

2025-05-02 资格考试

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体现了权力结构的调整与政治制度的创新: 一、秦朝:丞相制奠基 制度设计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军事(实际未常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权力核心 :丞相权力最大,可自聘僚属、考核地方官员,甚至“独掌大权”。 二、汉朝:从丞相制到尚书台 初期沿革 :汉初承袭秦制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核心脉络,贯穿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人才选拔三个维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西周 :确立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体系,通过分封巩固统治。 秦朝 :废分封行郡县制,建立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实现中央垂直管理。 汉朝 :汉初郡国并行,后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 宋朝 :收精兵、设文官制

2025-05-02 资格考试

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动态平衡,其核心脉络可概括为:从分封制的松散自治到郡县制的垂直管控,再至行省制的分层治理,最终形成明清以降的省府县三级体系。这一过程以​ ​行政层级细化、中央控制强化、治理效率提升​​为三大关键特征,深刻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 ​ ​​分封制(西周至春秋)​ ​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建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层级,以血缘纽带维系统治

2025-05-02 资格考试

列举中国古代各朝的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的行政制度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平衡艺术,​​从先秦的分封制到明清的内阁军机处,核心脉络是皇权强化与官僚体系专业化​ ​。以下分朝代概述其制度亮点: ​​先秦​ ​:商周时期以宗法分封为主,商设“多尹”统辖百官,西周推行“三公六卿”制,诸侯国世袭自治。春秋战国逐步转向郡县制萌芽,世官制向军功爵制过渡。 ​​秦汉​ ​:确立​​三公九卿制​ ​(丞相、太尉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图

中国古代行政体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和特点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理经验。以下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三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分封制:权力分散的起源 在先秦时期,分封制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基础。周王朝通过分封诸侯,建立了一个以天子为中心的松散政治联合体。诸侯国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这种体制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但也导致中央权威的弱化。随着诸侯国的实力增强,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

2025-05-02 资格考试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从秦朝的郡县制到清朝的行省制,**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下是这一演变过程的几个关键阶段和亮点: 1. 秦朝的郡县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其地方行政制度以郡县制为核心。郡县制的实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确立,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权力被大大削弱。这一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25-05-02 资格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