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走保险的赔偿流程主要包括工伤认定、医疗救治、劳动能力鉴定和待遇申领四个关键步骤,赔偿范围涵盖医疗费、伤残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多项权益。 用人单位需在30日内申请工伤认定,否则需自行承担赔偿费用;劳动者也可在1年内自行申请。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大部分费用,但未参保单位需全额赔付。
-
工伤认定是赔偿的前提条件。事故发生后,单位应在30日内向社保部门提交申请,需提供劳动关系证明、医疗诊断书等材料。若单位未及时申请,劳动者或其亲属可在1年内提出。认定结果通常在60日内作出,复杂案件可延长30日。
-
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全额报销(符合目录标准),紧急情况下可就近就医后转协议机构。住院伙食补助、异地就医交通食宿费也可报销。若单位未参保,则需自行支付全部医疗费用。
-
劳动能力鉴定决定赔偿等级。伤情稳定后,可申请鉴定伤残等级(1-10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补助金。例如,十级伤残为7个月本人工资,一级伤残为27个月。鉴定结论直接影响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等长期待遇。
-
工伤保险待遇包括短期和长期补偿。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不变(最长24个月);伤残职工可获一次性补助金,1-4级还可按月领取伤残津贴。工亡情形下,家属可申领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及一次性工亡补助金(2024年标准为103.6万元)。
-
争议处理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解决。若单位拒赔,劳动者需在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提交工伤认定书、鉴定结论等证据。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向法院起诉。
工伤赔偿涉及多项权益,建议劳动者及时保存医疗记录、工资凭证等证据,并关注申请时效。若单位未参保或拖延处理,可向当地人社部门或工会寻求协助,确保合法权益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