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案立案后警察并非“不管”,而是受限于证据不足、跨区域办案难度大、警力资源有限等客观因素,导致部分案件侦办进度缓慢或暂时搁置。 关键点包括:立案≠立即侦破、技术手段与跨境犯罪增加追踪难度、受害者主动配合可加速流程,以及法律途径可督促警方履职。
诈骗案件立案后,警方需依法开展侦查,但实际处理中常遇以下挑战:
- 证据链薄弱:网络诈骗多涉及虚拟身份和跨境转账,受害者提供的银行账号、聊天记录等可能被层层伪装,警方需协调多地机构调证,耗时较长。例如,洗钱团伙通过“水房”转移资金至海外,需国际警务协作才能冻结账户。
- 立案标准与优先级差异:部分地区对诈骗罪设定2000元立案门槛,小额案件可能优先登记而非刑事立案;大额案件若侦破难度过高(如服务器位于境外),警方可能暂缓调查,待线索明确后推进。
- 受害者行为影响进展:部分人因羞愧或怕麻烦,隐瞒关键信息或拒绝配合补充证据,导致案件停滞。相反,及时提供转账截图、对方IP等细节,能帮助警方缩短排查时间。
若认为警方消极处理,可采取以下措施:
- 申请立案监督:向检察院提交《立案监督申请》,要求警方说明不侦查理由,若理由不成立,检察院将责令立案。
- 多渠道反馈:通过12389警务督察平台或上级公安机关投诉,推动案件重启调查。
提示:遭遇诈骗后,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并报警是关键,同时需理性认知破案难度,通过合法途径维护权益而非依赖“网络**机构”避免二次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