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与辞职重新入编是事业单位或体制内人员在职业变动中常见的两种选择。调动通常保留原有身份,档案、职称、工龄等不受影响,待遇可能提升;而辞职后再入编则意味着放弃现有身份,需重新参加考试或面试,待遇可能会有所调整。
调动与辞职的主要区别
- 身份保留:调动时,员工的原有身份(如编制身份)得以保留,档案、职称、工龄等不会受到影响,工作内容或工作地点可能发生变化,但整体职业稳定性较高。
- 辞职重新入编:辞职后,员工将失去现有身份,需要通过重新考试或面试等程序重新获得编制。此时,工龄和职称可能重新计算,待遇也可能发生变化。
调动流程
- 提交申请:员工需向所在单位提交书面调动申请,说明调动原因和目标单位。
- 单位审批:所在单位对申请进行审批,涉及研究生导师或科级干部等特殊岗位时,还需额外审批环节。
- 档案调动:获得审批后,员工需凭《商调函》或《调档函》办理档案调出手续,新单位发出《调令》后,完成相关手续。
- 完成手续:员工领取《离校清单》,办理行政介绍信和工资介绍信,完成调出手续。
辞职重新入编流程
- 提交辞职申请:员工需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向用人单位提交辞职申请。
- 单位审批:所在单位审批后,员工需完成工作交接,结清相关款项。
- 重新入编:辞职后,员工需通过公开考试或人才引进等方式重新获得编制,需重新建立档案和计算工龄。
注意事项
- 调动风险:调动可能涉及复杂审批流程,需确保目标单位愿意接收。
- 辞职成本:辞职后重新入编需付出时间和精力成本,且存在不确定性。
- 政策影响:调动和辞职重新入编均需遵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
总结
调动与辞职重新入编各有优劣,选择时需根据个人职业规划、单位政策及自身情况综合考虑。调动更适合希望保留现有身份并平稳过渡的员工,而辞职重新入编则适合愿意承担风险并追求新机会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