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于洪区作为沈阳市的重要城区之一,得名于清代"于洪屯",因地处浑河洪泛区而得名,历经百年发展从农业区蜕变为现代产业新城,其历史可追溯至300多年前的清代移民垦荒时期。
-
地名由来与地理特征
于洪区名称源于清代"于洪屯","于"为姓氏,"洪"指浑河洪水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该区域位于沈阳市西部,地势低平,历史上是浑河洪泛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肥沃适合农耕,早期居民多从事农业生产。 -
清代移民与早期开发
清康熙年间,清廷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山东、河北等地移民迁入沈阳周边垦荒,于洪屯逐渐形成村落。乾隆时期,浑河沿岸修建堤坝,洪涝得到控制,农业规模扩大,成为沈阳城粮蔬供应地之一。 -
近代工业萌芽与铁路带动
20世纪初,京奉铁路(今京哈铁路)在于洪设站,带动区域商贸流通。伪满时期,日本在此建立农畜产品加工厂,近代工业雏形初现,但整体仍以农业为主。 -
新中国成立后的转型
1950年代,于洪区被划为沈阳市郊区,重点发展蔬菜种植和副食品生产。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设立于洪工业区,吸引机械制造、建材等企业入驻,逐步向工业城区转变。 -
现代产业新城定位
21世纪以来,于洪区纳入沈阳经济开发区规划,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同时保留浑河生态廊道,实现产城融合。地铁、快速路等基础设施完善,成为沈阳西部重要增长极。
如今的于洪区既延续了浑河农耕文明的血脉,又承载着沈阳工业振兴的使命,其历史演变映射了中国近现代城乡发展的典型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