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争(1803-1815年)是法国与欧洲反法同盟之间持续12年的军事冲突总称,其核心是拿破仑·波拿巴通过军事扩张建立法兰西帝国,最终因远征俄国失败和滑铁卢战役溃败而终结。战争推动了欧洲军事变革与民族觉醒,直接导致维也纳体系形成,重塑了19世纪欧洲政治格局。
-
起源与早期阶段(1803-1805年)
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后,英国联合奥地利、俄罗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拿破仑以乌尔姆战役的闪电战术包围奥军,随后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之战)中以7.3万法军击败8.6万俄奥联军,迫使奥地利签订《普列斯堡和约》,瓦解同盟。此阶段凸显拿破仑的集中兵力与机动战术优势。 -
大陆封锁与中期扩张(1806-1812年)
为削弱英国经济,拿破仑推行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贸易。1806年,法军在耶拿战役中粉碎普鲁士,1807年击败俄国后签订《提尔西特和约》。至1810年,法国控制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但封锁政策引发各国不满,尤其是俄国退出封锁成为战争转折点。 -
转折与溃败(1812-1815年)
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入侵俄国,因俄军焦土战术与严寒损失惨重,仅剩3万人撤回。第六次反法同盟趁机反攻,1813年莱比锡战役中法军战败。1814年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他短暂复辟(百日王朝),最终在滑铁卢战役被英普联军彻底击败,流放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战争不仅终结了法国霸权,更通过《拿破仑法典》传播了革命思想,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其军事遗产如全民征兵制、纵队战术等深刻影响了近代战争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