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固定的档次
关于退休金的档次问题,以下是详细解答:
- 旧制度下的档次 :
在旧制度下,确实存在“5年一档”的说法。例如,2014年10月之前,工作年限达到30年但不足35年的人员,其养老金发放比例为85%;而工作年限达到35年或以上的人员,发放比例则为90%。
- 新制度下的计算方式 :
然而,自2014年10月起,我国养老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这种每5年为一个等级的固定计算方式,转而采用根据个人缴费多少和缴费年限长短来决定养老金多少的模式,计算精确到月。这意味着现在养老金的计算更加公平合理,更能反映个人的实际缴费贡献。
- 养老金计算的具体因素 :
现在的养老金计算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适用于1992年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基础养老金的计算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以及当地社平工资相关。
- 养老金水平的变化 :
虽然现在没有固定的“5年一档”的划分,但工龄的增长确实会对养老金水平产生影响。例如,假设某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为7000元,个人缴费指数0.8,缴费年限30年、35年、40年,大致算下来,养老金水平分别为5200元/月、5350元/月和5500元/月。可以看出,工龄从30年到40年,养老金确实在增加,但增加幅度并不像过去大家以为的那么明显。
总结 :
目前,退休金的计算已经不再采用过去那种“5年一档”的固定模式,而是根据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缴费年限的长短来计算,计算结果精确到月。因此,退休金的档次不再是简单的每5年一个档次,而是更加精细化的计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