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收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CBA)是一种通过量化项目成本与收益来评估其经济可行性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公共项目、企业投资及政策制定等领域。以下是其核心内容:
一、基本概念
- 定义
通过比较项目总成本与总收益,判断项目是否值得实施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将非货币成本和收益转化为货币价值,计算净现值(NPV)或内部收益率(IRR)等指标。
-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具有明确经济收益和成本的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教育政策评估等。
二、核心方法
- 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 NPV)
- 将未来收益和成本按折现率折现至现值,计算公式为:
$$
NPV = \sum \frac{R_t}{(1 + r)^t} - C_t $$
其中,$R_t$为第t期的收益,$C_t$为第t期的成本,$r$为折现率。
- 效益成本比率法(Benefit-Cost Ratio, BCR)
- 计算单位成本对应的收益,公式为:
$$
BCR = \frac{BC}{AC} = \frac{\text{总收益}}{\text{总成本}} $$
当BCR≥1时,项目被认为具有经济效益。
三、分析步骤
- 项目目标明确
界定项目范围、预期成果及时间跨度。
- 成本分类与量化
包括显性成本(直接成本:原材料、人工等)和隐性成本(时间成本、风险成本)。
- 收益量化
-
直接收益 :如销售收入、成本节约等。
-
间接收益 :如品牌价值、社会效益等,需采用替代指标法(如用“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替代“文化生活质量”)。
- 敏感性分析
评估项目对关键变量(如折现率、收益波动)的敏感程度,判断风险。
四、关键注意事项
- 局限性
-
无法直接量化非经济收益(如幸福感、环境改善)。
-
假设未来收益和成本可准确预测,但实际中常存在不确定性。
- 适用场景
-
公共支出项目(如交通基础设施)的方案比选。
-
企业投资决策(如新产品开发)的可行性评估。
五、补充方法
-
内部收益率法(IRR) :通过计算使净现值为零的折现率,判断项目收益能力。
-
折现现金流量法 :将现金流按折现率折现,分析项目现金流动状况。
通过以上方法,成本-收益分析为决策者提供了量化的决策依据,但需结合定性分析及现实约束条件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