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记录是医疗纠纷中的关键证据,其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安全与法律效果。以下是抢救记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抢救记录存在的主要问题
- 记录内容不完整
包括生命体征、病情观察栏填写矛盾(如呼吸频率与意识状态描述冲突),抢救措施未记录前因后果,特殊用药无跟踪记录等。
- 时间记录不准确
抢救时间、药物给药时间等记录模糊,常凭印象补记导致时间线混乱,影响抢救效果评估。
- 医护记录不一致
医生与护士对病情描述、治疗措施存在差异,主要因沟通不畅、对病情评估标准理解不同。
- 记录规范程度低
字迹潦草、涂改频繁,关键信息(如药物剂量、设备使用情况)记录不完整。
- 特殊环节缺失
抢救前未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原因,抢救后未及时补记或签字确认。
二、改进措施
-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
定期开展抢救技能与记录规范培训,强化法律意识与风险意识。
-
新进护士应进行专项考核,确保掌握抢救流程与记录要求。
- 规范抢救流程与记录时效
-
抢救开始后6小时内完成书面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包括药物给药、设备操作等关键节点。
-
建立抢救记录实时监控系统,减少漏记或错记。
- 强化医护沟通与协作
-
抢救过程中每15分钟核对患者病情与治疗措施,确保信息传递准确。
-
使用标准化术语描述病情变化,避免模糊表述。
- 完善抢救记录模板与质量评估
-
制定抢救记录模板,明确各栏填写规范(如瞳孔变化与意识状态对应关系)。
-
定期开展抢救记录质量检查,对缺陷记录进行专项分析整改。
- 落实患者知情权与家属沟通
-
出院前全面告知患者病情、治疗措施及注意事项,取得书面签字。
-
记录患者或家属对抢救工作的意愿,作为医疗纠纷处理依据。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提升抢救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与时效性,降低医疗纠纷风险,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