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
单位参公后,其事业编制人员是否参公,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主要分为以下情形:
一、单位整体参公的情况
-
全额拨款且具备行政职能
若事业单位为全额拨款且依法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其工作人员(除工勤人员外)经批准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此时编制整体转为参公编制。
-
改革后保留参公资格
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在机构改革中可能保留参公资格,但其他类型事业单位通常需通过改革调整编制或职能,原有参公人员可能面临身份转变。
二、人员个体参公的情况
-
符合条件转为参公
单位整体参公后,原事业编制人员若满足以下条件,可申请转为参公人员:
-
非工勤人员身份;
-
经单位申报、同级人事部门审核及上级批准。
-
-
不符合条件被分流
若单位整体参公后编制调整,原事业编制人员可能被分流至普通事业单位,无法直接转为参公人员。
三、参公与普通事业编的差异
-
待遇 :参公人员参照公务员法享受待遇(如职级并行、工资调整等),但编制仍为事业编。
-
晋升 :可参与公务员岗位竞争,但无法直接晋升为公务员;原事业编职级晋升仍受限于事业编体系。
-
流动性 :比普通事业编更具流动性,可通过考试、调任等方式转为行政编制。
总结
单位参公后,事业编制人员是否参公取决于单位性质、人员资格及编制调整。建议关注单位官方通知或组织部门政策,以确认具体待遇和职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