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单位诱导员工签署“自愿离职”协议时,员工仍有权通过法律途径主张经济补偿或赔偿金,关键在于证明离职非真实意愿或单位存在违法行为。
-
自愿离职的法律后果
若员工签署自愿离职申请书,通常视为放弃经济补偿/赔偿金。但若单位通过欺骗、胁迫等手段诱导签署,员工可主张协议无效。例如,单位以调岗降薪、口头承诺不兑现等方式变相逼迫离职,均属于违法行为。 -
**核心:证据收集
- 证明“非自愿”:保留沟通录音、微信记录、邮件等,证明单位存在诱导或胁迫行为。
- 证明单位违法:如拖欠工资、未缴社保、未提供劳动条件等,均可作为主张经济补偿的依据。
-
法律途径与赔偿标准
-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N倍月薪)或赔偿金(2N倍月薪)。
- 若仲裁未果,可向法院起诉,主张协议无效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遇到此类情况,员工应冷静留存证据,及时寻求法律帮助,避免因“被自愿”而丧失合法权益。